首页 | 中心简介 | 研究动态 | 研究成果 | 考察交流 | 榆林发展 |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成果>>正文
从粗放经营到科学发展
2012-12-25 18:24     (点击: )

 

-----榆林市民营经济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榆林市民营经济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粗放经营,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榆林市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增加社会资本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成为增加人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成为创造就业的最大领域,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一、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面临的共同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榆林民营经济在实现量的扩张的基础上正在实现质的飞跃。榆林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晚,1978-1992年这十几年间,榆林市民营经济从无到有,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产业层次较低。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小煤窑、土炼焦、土炼油等)、养殖业、农副产品初加工以及初级的商贸(马路市场、小卖店等)、餐饮(小吃店)等领域。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民营经济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提升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市正在着力打造的煤气油盐产业集群中,已有许多民企成为重要的配套企业。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进程加快,推动了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的民营企业的产业升级换代,2006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达到221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5.88%,工业总产值达到51.66亿元。民营经济对榆林经济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在矫正第三产业严重落后的状况。近年来,榆林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逐步拓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民营企业除了分布在能源工业 、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以外,还延伸到旅游、学校、医院、中介代理等各个领域,一些新兴行业也成了民营经济纷纷进军的热门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民营经济的行业覆盖率达95%以上。近年来,民营经济在特色农业、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电子、服装、现代物流、计算机服务等领域得到快速发展,虽然比重还不高,但使民营经济呈现潜力和活力,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向高级形态发展。

二、整体竞争力:从弱小向强大发展

有人说,榆林的私企老板靠倒羊绒、打油井、开煤窑起家,但更多的是从经营餐饮业和小商品,跑客货运输和搞建筑包工起步,发展初期,规模小,竞争能力弱。经过30年的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有个体工商户34818户、民营企业6682户。其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450户,5000万元上的有46户,1亿元以上的有15户。个体工商户中有部分通过集资入股,组建起了规模企业,组建了层次较高的企业集团35户,科技企业286户。产业领域转向兴办能化、电力、建材工业企业、农业综合开发、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得到了扩展。2007年在榆林市首次企业资产实力排行榜中,民营企业陕西兴茂侏罗纪煤业镁电有限公司排在第12位,荣民集团、陕西府谷县天桥化工集团、陕西中能煤田排在第202122位。还有数十家工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服务业企业进入前100强。榆林国贸、喜洋洋、好日子、东洲大地集团、阳光汽贸集团、荣民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在相关领域成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龙头。

三、投资领域: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榆林民营经济投资方向、投资领域有了新突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成为重要来源,有力地带动了社会投资增长。全市民营经济通过招商引资、融资贷款等多种渠道和方式,筹资新上项目,使企业投资不断增加,不断向新的领域发展。除煤炭、建筑、运输、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外,民营经济逐步向化工、电力、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建材、中介机构等领域发展,全市仅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12户,初步形成了多业并举、共同发展的局面。2006年,榆林市固定资产民间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的形成,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稳步上升。20071023日,陕西北元化工有限公司吸纳神木县民营企业家王凤义、王文明、孙俊良、刘维平、刘银娥、韩虎威为陕西北元化工有限公司新股东,双方共同合作建设陕西北元化工有限公司技改扩建聚氯乙烯项目。陕西北元化工有限公司股本金由原来的7000万元增为10亿元,股东由原来的四个增为十个。开创了榆林市众多民营企业家投资合作的先河,创建了民营企业联合体。一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对一些长期经营不善、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租赁、承包,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而且使国有经济退出一些竞争性行业,集中力量投入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促进了国有资本的优质高效配置,有助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四、企业家队伍:从泥腿子向职业经理人发展

民营经济中的工商户、企业主及管理、技术人员,早期多由农民、城镇待业下岗人员为主,据调查,在我市中小企业的业经营者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不足10%,高中以下的占60%以上。 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管理领域相应会越来越宽,依靠个人能力和家族式的监督已越发困难;随着企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无论从技术、产品,还是从市场、融资等方面,均已大大超出管理者本身或家庭成员可能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伴随着企业的扩张以及生产管理的加强,信息变化更为迅速也更加复杂。这些对管理者的信息运用、判断和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更大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榆林民营企业家不甘落后,奋力拼搏,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学习交流、论坛活动,提升自己,捕捉信息。与此同时,大批的民营企业业主、管理人员纷纷走进课堂,西北大学在榆林开办的MBA(工商管理硕士班),已经在榆林开办5期,学员人数已经超过500人,80%以上的学员是民营企业的业主或管理人员,通过学习系统的管理理论,民营经济的管理层水平得到提高,视野得到扩展。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集团化的发展,尊重知识、渴求人才蔚然成风,一些大的企业集团聚才纳贤,一批来自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大专院校、科技单位行政干部、中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级管理人才走进民营企业。经市场经济历练,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开拓精神者,逐步成长为称得上的企业家。他们中,有102人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307人成为各级政协委员,600多人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府谷县民营企业百万年薪招聘管理人才成为各媒体热议的话题。成长中的民营经济,也预示着新社会阶层的形成。

五、民营经济的组织管理:从小型作坊向公司化、集团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家一户作坊式的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没有相应的规模就无法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也无法形成较大的市场占有率。榆林一些有远见的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勇敢地冲破家族式管理,实行股份制改造,许多私营企业告别作坊式的粗放化经营管理模式,致力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不断改善,组织形式不断优化,多民营企业都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私营企业的中坚力量。陕西兴茂侏罗纪煤业镁电(集团)、陕西恒源煤电集团、荣民集团 、东洲大地集团、榆林市喜洋洋有限责任公司、普惠集团、羊老大集团、文昌建工集团等已经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民营企业组织管理走上现代化的过过程中,科学发展理念不断强化,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参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走和谐创业之路,保障员工的会法权益,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建立新型劳动关系,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党、团和工会组织,以企业内部和谐促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推进社会各阶层共同发展,努力成为和谐劳动关系、各阶层共同发展的自觉构建者打破封闭式的经营,改变落后的“家族式”、“作坊式”、“传统式”的管理方式,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

六、对地方经济发展:从微不足道向举足轻重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 榆林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和意见,榆林市民营经济在发展速度、规模、质量等方面都出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榆林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榆林的个体、私营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民营经济涉足的领域逐步扩展,对国民经济和当地财政收人的贡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06年末,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资产总值414.42亿元,占全市25.8%,总产出272.35亿元,占全市经济的31.7%,增加值127.30亿元,上缴税金29.31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完成税收总额由2004年的9.3684亿元增加到29.3166亿元,所占比重由22.1%提高到24.8%2007年,榆林民营经济实缴税金25.6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51%1992年以来,神木、府谷、靖边、榆阳等县(区)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就占据50%以上。目前,府谷县民营经济上缴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3%,民营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4%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民营企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近年来,榆林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民营经济进入产业园区。榆林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于榆林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许多企业成为园区的重要配套企业,北元化工已经成为锦界工业园区的重要下游企业,一系列民营企业进入各个园区,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民营经济成为榆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七、吸纳就业:从次要地位向主要渠道发展

2006年末,全市就业人员总数为166.44万人,民营经济就业人数达到81.07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48.2%。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最主要的渠道,成为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榆林市民营经济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逐年递增,既安置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又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2006年底全市就业总数为166.44万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8107万人,占48.2%。广义的民营经济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已超过70%。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均收入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日益凸显的就业压力。由于民营企业多投资于较为集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较高,且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缓解下岗多、就业难的社会矛盾具有突出效果。今年来榆林民营经济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20079月,在榆林市人才招聘会上,104个非公有制企业招录大中专毕业生6221名,2008年榆林人才招聘会上民营经济成为主角。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大中专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八、民营经济:从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

从榆林的实际情况看,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民营经济。2006年,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分别达到2094元,来自民营经济的收入有2000元,贡献率为95%。据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的统计表明,县(区)级财政收入中,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以上的依次是米脂、榆阳、绥德、神木、府谷、子洲。近年来民营经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陕西兴茂侏罗纪煤业镁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乃则累计投资5000万元在高庄则村建设新农村,保榆煤焦有限责任公司刘彪投资2000万元在芦草畔村建设新农村。近年来府谷县民营企业积极投资新农村建设,仅2007年全县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五个,1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50万元的企业55个,50万元以下的企业98个,2008年民营企业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8亿元,有望突破2亿元。民营经济成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总之,榆林民营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从小孩成长为青年,民营经济已经从起初的粗放经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民营经济已成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榆林的跨越发展。榆林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发达地区相比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虽然出现了一些大集团,但还没有一家公司具备上市条件。经营管理模式仍然落后,开拓创新精神仍然不足,科技含量仍然偏低,产业集聚度仍然不够高,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状况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还有差距。榆林民营经济的进一步科学发展,还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引导,要降低准入门槛,打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营造公平宽松的环境,实现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者:榆林学院教授)

 

 

关闭窗口
榆林经济研究中心  2012